
(本站讯 25思政班刘雨欣报道)李昭亮,男,中共党员,哲学博士,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自1998年秋日第一次站上讲台,李昭亮老师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已深耕27载。他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屡获学生评教优秀;先后获评湖南省“名师示范课堂”、2022年宜春市第二届思政课成果展示高校组二等奖,2023年更获评“宜春市优秀思政课教师”,他将17年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坚守,化作课堂里的温度、实践中的脚步、科研中的匠心,用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航人”。
教学有温度,育人见真章
在教学上,李昭亮老师懂得让思政课“接地气”。他摒弃枯燥的理论说教,践行“知识传授、方法研习、品德养成”三位一体理念,创新设计出“宿舍卧谈会+课堂分享”的教学模式:先以宿舍为小课堂,让学生围绕鲜活话题,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剖析事理、展开辩论;再将讨论成果搬上讲台,通过小组展示、师生互评深化认知。抽象的理论就这样变成了“看得见、聊得来”的生活道理。
育人路上,李昭亮既是“指导者”,更是“陪跑者”。他始终坚信“实践出真知”,常年带着学生扎进社会实践与学科竞赛中。从湖南省委宣传部授予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者”,到湖南省教育厅表彰的“大学生思政课研究性学习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他的身影总出现在学生备赛的每一个环节:帮学生打磨“华文杯”教学技能大赛的教案,陪团队修改创新创业项目的计划书,哪怕是深夜也会及时回复学生的疑问。2024年,他指导学生拿下“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2025年不仅蝉联该赛事全国二等奖,还指导团队斩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一等奖。学生从怯于开口、眼神躲闪,到能自信站定、从容论述,他满心欣慰,认为这种“文质彬彬”才是学生成长中最动人的模样。


深耕红色土,润育思政林
科研与实践的结合,是李昭亮老师思政教育的“加分项”。他聚焦“大思政课”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持3项省部级、2项市校级课题,而当下倾心推进的“红色名村成长记”实践育人项目,更是将理论研究落到了乡土大地上。宜春44个红色名村,成了他和师生的“一体化实践育人空间”:针对小学生,设计“听英雄故事、画红色遗址”活动,让红色记忆扎根童年;针对中学生,组织“村落变迁调研、老党员访谈”,引导他们读懂家乡发展;针对大学生,则结合专业开展“红色文旅策划、产业数据分析”,助力乡村振兴。如今,项目已成为区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活样本”。他撰写的《市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构建刍议》,也因此获评宜春市第二届思政课成果论文一等奖,真正实现“以研促教、以践育人”。


初心耀讲台,担当践于行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李昭亮老师的担当从不止于讲台。疫情期间,他主动值守社区防控卡点,寒冬里顶风冒雨挨家挨户登记人员信息;加入宜春学院党员讲师团后,定期走进企业党支部,用通俗语言解读党的理论;2021年挂职宜春市委组织部红色名村专班时,他跑遍多个红色名村,帮着梳理革命历史、规划研学路线,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
27年教育路,17载思政情。李昭亮老师没有豪言壮语,只把对教育的热爱,藏在每一次精心设计的课堂里、每一场耐心细致的指导中、每一步踏遍红色村落的调研路上。他用行动证明:好的思政课,能暖人心;好的教育者,会用热爱照亮学生的成长路。
图文一审:何娇
图文二审:代祥
图文三审: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