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1

构建贯通学段的一体两翼实践育人新范式 宜春学院“红色名村成长记”与“红村故事进校园”项目的探索与践行

  发布时间: 2025-09-29  

(本站讯 李昭亮报道)如何让思政课不仅“听起来有理”,更“做起来有感”,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动手、动心?如何打破壁垒,让红色基因的传承如溪流汇海,绵延不息?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打造的“红色名村成长记”与“红村故事进校园”两大精品项目,在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普处的悉心指导下,以提升师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为核心目标,通过用活红色故事载体,共同构成了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育人”为主体、以“学研用结合”为特征、以“学习思考行动改变成长学习”为闭环的创新格局,深刻体现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宗旨与OBE育人理念,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了澎湃的实践动能与深厚的情感温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立足本位,擘画“一体两翼”新格局

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绝非闭门造车,必须走出象牙塔,深深植根于广阔的社会土壤,特别是要善于挖掘和运用地方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一宝贵财富。学院立足,紧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并紧密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地方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目标,在省社科联科普处的指导下,将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融入项目设计,经过深入调研与周密策划,系统性构建了以“思政引领、实践赋能、服务地方、科普惠民”为主线的“一体两翼、学研用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

所谓“一体”,即始终坚持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育人”为核心目标与根本遵循。它打破学段隔离,根据大、中、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设计梯度化、衔接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塑造的螺旋上升与无缝衔接。

所谓“两翼”,即“红色名村成长记”与“红村故事进校园”两大实践项目,二者同根同源而又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一体”目标。“红色名村成长记”项目侧重于“走出去”和“深挖掘”,通过组织大中小学生走进红色名村,开展实地调研、劳动体验、社会服务等活动,是获取第一手材料、深化情感体验的“输入端”和“实践场”。这一项目得到了江西省社科普及宣传周活动资助,并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赛一等奖;而“红村故事进校园”作为江西省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育项目,则侧重于“引回来”和“广传播”,通过组织学生将实践收获转化为生动宣讲,走进更多中小学课堂讲述红村故事,是转化实践成果、扩大教育效应的“输出端”和“宣讲台”,有效提升了参与者的人文社科素养。

“学研用结合”是贯穿始终的灵魂与方法论,精准对标OBE理念,确保所有围绕明确的培养目标展开。“学”是基础,强调在实践中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内化,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研”是深化,兼具三重维度:一是研学,引导学生在行走中阅读红色大地这本“无字之书”;二是调研,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等方式,系统收集红色名村的村史资料与发展现状;三是科研,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学理探究,这些研究本身也是社科普及内容的延伸和升华,也是进一步科普的重要素材源。“用”是目标,体现三层价值:一是应用于课堂教学,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二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与社科普及,以实际行动赋能乡村振兴并传播社科知识;三是活用于个人成长,将收获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

深耕实践:“红色名村成长记”的田野课堂

“红色名村成长记”项目是“一体两翼”中至关重要的一翼,是全部工作的实践基石。“过去有红色故事、当代有蓬勃新貌”是红色名村的显著特征,学院精心选择宜春市44个红色名村中具有深厚革命历史底蕴和鲜明新时代发展特色的典型作为实践基地,以“五育并举”为宗旨,以“阶梯式、融合型、模块化、协同”为模式,积极开展校内外联动,影响带动宜春市数十所大中小学生走进红色名村开展实践活动。

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由大学教授、中学思政课教师、小学德育骨干、“四个100”文化导师及不同学段、不同专业学生共同构成的实践团队。他们一同走进红色名村,通过参观革命遗址,访谈革命后代、老党员、村民、致富,参与时节农事劳作,开展乡村发展现状调研等多种形式,进行沉浸式、体验式学习。“四个100”文化导师则与师生们携手,把新闻宣传、理论宣讲、文艺创作、非遗传承等精神食粮带到红色名村,这些活动本身就是生动的社科普及实践。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刘人萍同学通过对袁州会议深入调研,撰写的论文入选“袁州会议95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体现了社科研究的初步成果。

这一项目,也是“学研用”的生动实践:大中小学生学在实地,通过沉浸式体验感悟红色精神;研在深处,调研收集鲜活案例与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用在实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和社科普及的鲜活素材。同学们的系统性实践,让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现实,有效提升了自身及参与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薪火相传:“红村故事进校园”的生动宣讲

“红村故事进校园”项目是“学研用结合”的展开,是检验和展示“学研”成果、实现“用”的价值的重要舞台,也是开展社科普及的有效形式。从红色名村返回后,学院立即组织师生进行总结提炼,将实践收获转化为生动宣讲。

宣讲活动要求学生们将复杂的理论和历史转化为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把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红色名村故事带进中小学校园,用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深刻感悟去打动听众。这种充满真情实感、极具感染力的心灵对话,不仅有效传播了红色文化,更在不同学段的学生之间建立了情感联结和价值共鸣,成为深受青少年欢迎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方式,实现了“红色文化入眼、革命精神入脑、理想信念入心、使命担当入行”的育人目标,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崔娜娜同学以该项目实践为基础,创作“红色名村为什么这么红”宣讲作品,参加宜春市“砥砺新征程宣讲新使命”基层理论微宣讲大赛荣获二等奖。她的成功正是“学研用”结合的典型体现:通过实地学习获得第一手素材,经过深入研究形成理论认识,最终用于宣讲实践,实现了价值的有效传递,也展现了社科普及的成效。

成效显著:“一体两翼”模式的育人价值与社会回响

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体两翼”实践育人模式经过数年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验证了“学研用结合”与OBE理念在思政教育中的强大生命力。

其一,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精准达成育人目标。项目将思政课堂延伸到社会天地,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化“理论灌输”为“情感体验”与“能力输出”,学生们在实践和宣讲中真正实现了知识内化、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统一,全面体现了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素养要求。

其二,有力推动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项目通过共同的目标、连贯的设计、混合的团队,天然地促进了不同学段师生的交流互动与教学衔接,为破解一体化难题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和鲜活样本。

其三,成功践行了服务地方的使命,助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乡村振兴。项目不仅为红色名村带来了关注、注入了青春活力,同学们通过调研提出的应用型“金点子”也被当地采纳。通过学生的宣讲,红色名村的故事得以更广泛传播,其精神价值和发展成就影响了更多青少年。

其四,全面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成果导向显著。学生在项目中完整经历了“学习研究应用”的全过程,锻炼了调查研究、组织协调、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多项关键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宣讲效果、调研报告、服务贡献等最终产出清晰可见,有效支撑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五,显著提升了师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拓展了社科普及新路径。在省社科联科普处的指导下,项目将学术研究、实践探索与知识普及有机结合,通过“红色名村成长记”进行田野调查和学术训练,通过“红村故事进校园”推动理论成果转化普及,打造了“行走的社科讲堂”,使师生在实践研究中提升素养,在宣讲传播中服务社会,探索了社科普及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新模式。

结语

“红色名村成长记”与“红村故事进校园”项目,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的一次成功探索。其“一体两翼、学研用结合”的格局,不仅精准把握了实践育人的内在规律,更深刻契合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OBE教育理念。该项目将“学”(沉浸式学习、主动探索、知识内化)作为前提基础,将“研”(研学、调研、科研)作为深化手段,将“用”(应用、运用、活用)作为目标导向,巧妙融合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输入与输出、成长与服务,形成了完整的育人闭环和强大的教育合力。这条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之路,不仅让红色血脉在跨越学段的传承中更加坚韧,也让思政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更通过社科普及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了提升师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


图文一审:李婷

图文二审:代祥

图文三审:李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