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服务

当“月光”遇上“红土”: 我院学子奏响文旅与红色的时代和声

  发布时间: 2025-09-28  

(本站讯 24思政1班崔娜娜报道)9月27日晚,在2025宜春·第十九届月亮文化旅游节“千年袁州 共赴星辰(新城)”全民消费活动季的舞台上,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以一场题为《红色名村为什么这么红》的宣讲,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堂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行走的思政课”。这场由崔娜娜同学主讲,左小秋、徐悦、谢园、袁紫萱、邓涵龄、李子杰等同学共同参演的宣讲,在袁州新城的烟火气中,将宜春红色根脉与乡村振兴实践娓娓道来,引发热烈反响。此前,这一由我院李昭亮博士精心指导的作品,在中共宜春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25年全市“砥砺新征程 宣讲新使命”基层理论微宣讲大赛中斩获市级二等奖。


 

宣讲从宜春红色名村的历史底蕴出发,深入挖掘“红”的精神根源。学子们借助详实的史料和鲜活的地方故事,生动再现了这片土地上“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革命记忆,阐释了红色基因是如何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历久弥新。主讲人崔娜娜以“红色名村为什么这样‘红’”为主线,带领观众走进小洞村、石桥村、仙源村、黄沙村、红星村等一批具有深厚革命传统的村庄,解读其背后蕴含的信仰与坚守。

宣讲不仅回顾历史,更聚焦于红色基因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学子们通过一系列具体案例,展现红色资源如何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现实动力。例如仙源村打造“红色+旅游”发展模式,以一条“红旗大道”连接革命历史与当代生活,带动民宿经济和土特产销售,年接待游客量突破十万人次;黄沙村利用“绿植直播”等新形式,一边讲述红色故事一边推广绿色产业,实现“红色引流、绿色变现”;小洞村则创新“红色研学+特色轻工”模式,在组织游客参观红色展馆、聆听革命先辈奋斗故事的同时,重点串联村内假发产业,展现村民如何在红色文化激励下深耕假发领域、打造区域特色品牌……这些案例生动说明,红色名村的“红”,不仅体现为历史的底色,更成为今天推动发展、造福群众的现实力量。

 


此次宣讲也是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引领+实践赋能+服务地方”育人模式的一次成功展示。从选题策划到内容打磨,学子们将课堂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知识与宜春本土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结合,在深入调研与反复演练中,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崔娜娜在分享感悟时表示:“在梳理红色名村发展脉络的过程中,我们真切体会到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作为马院学子,有责任把这些鲜活的故事讲好、讲活。”参演同学也深感这次经历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是一次难得的知行合一锻炼。

宣讲在现场观众中引起广泛共鸣。不少人表示,这场宣讲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实感染力,让大家看到红色文化如何真正“活”起来,既守护了历史记忆,也激活了乡村发展新动能。现场一位观众感慨道:“原来红色资源可以这样融入当代生活,既留住了根脉,又改善了民生。”


 

作为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服务地方发展、践行思政育人使命的重要举措,此次宣讲不仅展现了学院学子扎实的理论素养和真挚的乡土情怀,也为“千年袁州 共赴星辰”的文化旅游节注入了鲜明的红色气质。学院将继续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鼓励更多学子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在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图文一审:何娇

图文二审:代祥

图文三审:李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