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4思政1班崔娜娜报道)2025年9月12日晚,在人文大204教室,马克思主义学院“红村故事进校园”志愿服务集中培训会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本次活动中,李婷、李昭亮、伍小红、何娇等指导老师到场悉心指导。教师们围绕16个“红色名村”宣讲组和10门“红色文化”课程组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深度打磨与精准提炼;同学们也在反复试讲与研讨中,积累了面向宜春市各小学课堂的宝贵授课经验,为即将开展的“红村故事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训伊始,李婷老师着重强调了课程设计的逻辑与艺术。她指出,面向青少年的红色文化课程必须兼具历史的严谨与叙述的流畅,要像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她对各小组的初步方案进行了细致点评,从内容衔接、案例选取到表现形式均给出了具体而微的优化建议,并对接下来的分组备课与试讲演练作出了周密安排。


李昭亮老师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两方面对“红村故事进校园”项目提出指导要求。他指出,“红村故事进校园”项目与“红色名村成长记”项目,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育人的精品项目,构成了一体两翼、学研用结合的格局。“红色名村成长记”旨在带领大中小学生走进红色名村感受乡村振兴的脉搏,并以实际行动赋能乡村振兴。“红村故事进校园”则旨在把同学们的体验和收获引入中小学课堂,进一步讲好红村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李昭亮老师接着强调,宣讲内容应紧扣红色名村的村史脉络,深入挖掘其革命传统和英雄事迹,同时也要与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展现红色村庄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生机与发展新貌。他鼓励同学们不仅要讲好历史故事,更要传递时代强音,做到“把情感送出去”,以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讲述打动听众,实现价值引领与情感共鸣的双重效果。

伍小红、何娇两位老师也分别从教学技巧、内容规范及受众心理等角度,为各小组提供了精准的指导,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厘清思路,提升课程质量。





整场培训内容充实、交流热烈,既有理论指引,也有实操点拨,体现出学院对红色文化育人项目的高度重视与专业支持。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系统培训,进一步明确了宣讲使命、提升了备课信心,接下来,各小组将全力以赴打磨精品课程,让红色村史“活”起来,让革命精神“燃”起来,以实际行动践行“红”润童心、“课”续精彩的誓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赋能“红村故事进校园”和“红色名村成长记”项目,以“思政引领、实践赋能、服务地方”为主线,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其打造为连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桥梁,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学研用”中坚定信仰,成为红色基因的自觉传承者和时代新人的有力担当。
图文一审:何娇
图文二审:代祥
图文三审: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