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伍小红、24级思政1班崔娜娜报道)七月的赣鄱大地,暑气渐盛,初心更炽。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大思政实践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奔赴江西省靖安县三爪仑乡红星村,开展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思政+实践+服务”育人模式为引领,以“红色传承、实践赋能、青春担当”为主旨,通过深入红色场馆、参与劳动实践、开展志愿活动、服务乡村建设等,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体悟国情社情民情,强化青春使命担当。
红色寻根,感悟初心使命
实践队走进湘鄂赣犁壁山红色革命展馆,开启红色寻根之旅。在纪念馆,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李霞与24级思政班袁紫萱同学“师生同台”,共上一堂思政课。李书记以“家风”为脉络,系统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家风传承。袁紫萱则深情讲述了彭湃等十位革命烈士家书中蕴含的忠诚信仰与家国情怀。

泛黄的家书与革命文物令同学们深受触动,武肖彤同学表示:“家风是具象的精神传承,我们要让红色基因成为青春路上的‘指南针’。”李安琪同学也感触道:“我们要学习好、传承好家风建设,把‘家国同构’的情怀装进心里,让红色家风从展馆里真正走出来!”

在犁壁山革命旧址,同学们驻足凝视斑驳的历史痕迹,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热血与坚韧。在革命烈士郭子明、徐彦刚、龚元茂雕塑前肃立合影后,迎着灼灼烈日,列队肃立,庄严举起右拳,高声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在革命旧址上空回荡,既是初心使命的再宣示,也是接续奋斗的再出发。


实践活动收官之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委员胡喜如博士专程赶赴湘鄂赣犁壁山红色革命展馆,为学子们带来一堂深刻的思政课现场教学。他立足江西红色沃土,精要阐释了湘鄂赣、赣东北(闽浙赣)两大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前者如西北屏障,后者为东北门户,共同拱卫中央苏区。他更点明“犁壁山”名称的深意:“‘犁壁’象征开拓深耕与突破,革命先辈以此命名,喻示在此‘破土开新局’的坚定信念。”这堂在革命热土上的教学,为实践注入了厚重的思想内涵。

田间躬行,体悟奋斗真谛
实践团成员前往三爪仑白茶园开展劳动实践。在村民指导下,大家顶着酷暑反复弯腰劳作,认真学习白茶采摘技艺。茶园老农一句“年轻人下功夫学、使劲干,往后才能长出‘好滋味’”的朴实话语,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哲理。林昱君同学感慨:“这慢下来的茶园时光,酿出了奋斗的真实味道。”


此外,实践团聚焦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在观音岩景区沿途清理垃圾,宣传环保理念。“守护绿水青山是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刘双雨同学说。团队还考察了三爪仑滑雪场的四季运营模式及特色民宿产业,直观感受到当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的生动实践。从生态守护到产业观察,实践团在山水间读懂:乡村的美,既要守护自然的馈赠,更要激活发展的动能。



服务基层,彰显青春担当
实践团积极投身基层服务,部分队员化身“临时交通协管员”,在繁忙路口耐心引导游客,“师傅,这边请,景区停车场在右手边”“阿姨,带孩子过马路慢点,我来帮您看车”,一句句耐心引导让道路井然有序。实践团成员王子雯深有感触地表示:“站在车水马龙的路口,亲身体验烈日下的疏导工作,才真切感受到一线交警和户外劳动者日复一日的艰辛与不易,这份坚守值得致以深深的敬意。”

另一部分队员则化身“防溺水宣传员”,在河边耐心劝导嬉水儿童注意安全。敖宇菲同学蹲下身细致叮嘱:“小朋友,河水看着浅,底下可能有滑溜溜的石头,踩不稳就会摔跤哦。要是想玩水,一定要让爸爸妈妈陪着,自己可不能偷偷下河,记住啦?”崔娜娜轻声鼓励着:“别怕,跟着姐姐的步子走”,并牵着小朋友安全送达岸边。
目睹学子们深入田间地头、服务乡村的辛勤身影,红星村党支部书记舒宏强深受感动,他动情地说:“同学们为村里做的贡献功不可没!大家的汗水和真情,我们铭感五内,真心感谢你们!” 青春的脚步踏过田埂与河岸,汗水浸湿了志愿服的肩头,孩子们真诚的“谢谢哥哥姐姐”和舒书记代表全村道出的肺腑之言,共同汇成了队员们心头最温暖的慰藉与力量。

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力量
在红星村村委会党员之家,实践团成员围坐倾听党龄超50年的爷爷奶奶讲述往事。奶奶摩挲着珍藏的党员奖章说道:“入党那天,我在党旗下宣誓,‘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刻在心里一辈子。”爷爷接过话头:“那时候哪有现成的路?修水渠靠肩挑手扛,种庄稼跟天抢收,苦是真苦,但想着能让后辈过上好日子,浑身就有劲儿。”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起饥荒分粮时的坚守、防汛夜里的值守,那些战天斗地的艰辛里,藏着一代人的担当。



当日下午,实践团将红色课堂搬进充满历史印记的知青小镇。成员徐悦、杨潞涵主动担当“红色讲师”,聚焦革命烈士郭子明、龚元茂的光辉事迹,为当地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与小镇渊源深厚的红星村的英雄史诗。徐悦在课后表示:“能在知青小镇给孩子们讲家乡英雄的故事,意义非凡。我们希望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让这些宝贵的红色记忆活起来、传下去,激励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传承红色基因。”这堂特殊的“小镇红色课”,是实践团创新形式、推动红色教育深入基层、贴近青少年的生动实践。


叩访乡音,触摸历史脉络
为触摸乡土历史脉络,实践团分组走进三爪仑乡红星村村落,叩开村民家门,开展口述历史采集与社情民意调研,与不同年代的老乡促膝长谈。“当年红军打游击,乡亲们省口粮、送情报……”一位老人指着屋后山路,追忆烽火岁月军民情。另一位老农讲述集体生产年代肩挑背扛开垦茶园、兴修水利的艰辛:“那时虽苦,但大家心齐,就想建好家园。”队员们在聆听记录中,拼接出这片热土上代代奋斗的图景。


走访中,队员们更欣喜见证山乡巨变。村民们点赞党的好政策:泥泞小路变旅游公路,单一农耕被白茶、民宿、滑雪等特色产业激活,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青年学子记录村民感受与期盼,体悟“历史由人民书写”的真谛,为“行走的思政课”增添了厚重底色。


为期七天的“三下乡”实践,为宜春学院马院学子提供了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他们用脚步丈量赣鄱热土,以行动诠释青年担当,在红色寻根中坚定信仰,在田间地头里磨砺意志,在服务奉献中升华情怀。七日乡行,是红色基因的寻根之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之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观察之旅,更是青春担当的服务之旅。他们带着收获与思考返程,而那些在靖安大地上留下的足迹,早已化作成长的勋章——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悟,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一审:龚海艳
图文二审:罗俊芳
图文三审:李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