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3级思政1班李安琪、23级思政2班何子怡报道)4月17日,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正值学期实践周期间,组成两支实践队伍,分别前往红色名村水江小洞村和宜丰黄沙村,围绕“大学生讲思政课视频拍摄”“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撰写”“大中小研学方案制作”三项任务,深入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活动,探寻两座红色名村从革命烽火到振兴新篇的成长密码。

水江小洞村:从小莫斯科到红色引擎的蜕变之路
水江小洞村曾是湘鄂赣苏维埃交通队的生命线,中共赣西北特委在此运筹帷幄,领导边界武装斗争。这座承载着小莫斯科美誉的村落,历经战火洗礼后一度沉寂。近年来,在党和政府政策扶持下,小洞村以红色资源激活乡村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长轨迹。

任务一:红色记忆的数字化重生
在红色驿站,师生以“中药情报传递”历史事件为蓝本,创作沉浸式思政课脚本。23级思政1班李安琪手持道具中草药箱,再现当年村民用红花、艾草等药材传递暗号的场景:“这些看似普通的草木,曾是守护革命的密码。如今我们用短视频记录这段历史,就是为了让红色记忆永葆鲜活。”拍摄间隙,师生走访村中老党员,采集口述史料,将尘封的革命故事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

任务二:乡村振兴的产业蝶变
在村办假发厂,师生目睹传统手工业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跨越。从家庭作坊式的头发收购,到智能化染色车间的流水作业,假发产业已带动百余名村民就业。假发厂负责人张大哥感慨:“过去靠山吃山,现在靠的是红色品牌和产业升级。去年我们为村集体创收3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指尖经济'。”师生以此为案例,撰写了《红色资源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调研报告。

任务三:红色基因的时代转译
在村史馆,“小莫斯科”旧貌与现实场景虚实交错。同学们发现,近几年有近万人次游客前来寻访红色印记。基于此,团队设计出“红色研学+”方案:串联周边革命遗址打造精品线路,开发“一日穿越湘鄂赣”体验课程,推动红色教育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宜丰黄沙村:从血染战壕到精神高地的涅槃新生
黄沙村因1934年那场扭转战局的“黄沙大捷”闻名,青龙桥畔的斑驳弹痕见证着当年红十六师以少胜多的壮举。八十载光阴流转,这座镌刻着英雄基因的村落,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任务一:历史现场的影像叙事
在青龙桥阻击战遗址,23级思政2班何子怡带领小组拍摄微纪录片《永不褪色的战壕》。镜头掠过青石板上深浅不一的凹痕,解说道:“1934年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先烈们‘人在阵地在’的誓言仍在耳边回响。”拍摄期间,当地村民主动担任群众演员,再现当年运送门板搭浮桥的场景,让历史场景更具代入感。

任务二: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
针对毛竹加工厂转型难题,调研组提出“红色竹编工坊”方案:将黄沙大捷元素融入竹艺文创,开发军用水壶、草鞋等兼具实用性与教育性的产品。方案灵感源于村民陈伯的一句话:“当年红军用竹扁担挑粮食,现在我们要让竹子扛起致富大旗。”同学们还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地考察,撰写了大中小研学方案和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当地的红色教育和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任务三:多维度的精神传承
在黄沙大捷纪念碑前,全体师生面对党旗庄严宣誓。随后分组整理口述史料,87岁老支书黄根生讲述的“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故事,被写入《红色名村成长记》案例集。他说:“把我们的亲身经历讲给年轻人听,就是最好的传承。”

双村联动:绘制红色育人同心圆
此次实践打破地域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小洞村的数字化传播经验为黄沙村提供新思路,而黄沙村的产业振兴案例则为小洞村发展集体经济带来启发。带队教师王烨老师指出:“两村如同接力棒,共同诠释着红色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永恒生命力。”
活动结束后,两队的各小组需提交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红色名村大中小研学方案,并提交结合红色名村因素的大学生讲思政课的微视频。正如23思政班黄思婷同学所言:“当我们把论文写在红土地上,才发现理论的力量原来如此具体而生动——它能让沉睡的村落苏醒,能让红色的记忆永存。”
图文一审:李 婷
图文二审:徐天兰
图文三审:范松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