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复学,他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磨砺成长】 本期专访人物——21思政彭毅
发布人:YQ     发布时间:2023-09-11      浏览次数:55
 


 

  

    院记者通讯团    22思政易茜钰组稿

退伍复学,是选择;爱国教育,是使命更是责任。在暑期间,你的“教学”故事成为我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次故事的主角是21思政班的彭毅同学。新学期伊始,本站记者采访了彭毅。

记  :彭毅同学,你好!大家对于你的暑期选择都特别的好奇。请你向大家解答一下你这一选择是出于哪些考虑呢?

彭  :你好!每个人在每一个分岔路口都要做出一个选择。我当然也不例外。于我而言,从祖国的首都——北京天安门退伍后,我选择回到大学校园,继续我的学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渐渐涌现出一股渴望,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感。于是,在今年暑假,我决定借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军旅经历,来到苏州广电某营地,担任夏令营教官,为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记  :在这一过程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彭  :首次站在夏令营的教官岗位上,我感到紧张而又激动。这是我第一次尝试教育工作,但我坚信,这是我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一份微薄力量的机会。夏令营的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年龄各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对国家的热爱。我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以及如何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这种爱国情感。


  

记  :面对不同层次的孩子,开展爱国教育存在很多的难题。那你又是如何将爱国主题教育深入到学生当中的呢?

彭  :在夏令营期间,我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参观各类武器装备、举行爱国主义教育讲座、组织团队合作游戏、军事技能教学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我努力传达给孩子们,爱国主义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责任和行动。我们一起学习了国家的历史、军队的发展,了解了伟大的人物和事件,激发了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崇拜之情。


 


 

      记 者:你认为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更好地延续下去呢?

      彭 毅:我认为如果要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更好地延续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比起刻板的教学方式,中小学生群体们更需要的是“活教材”。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但是,大部分的中小学生群体仍然局限于书本表面,没有真正深入了解过去的峥嵘岁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校可以组织中小学生群体开展实地研学,例如参观国家历史遗迹、革命主题博物馆、老一辈革命家纪念馆等。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能够让他们看见鲜活的“红色教材”,能够感受“红色”的熏陶,能够亲身体会到过去的革命岁月。不仅增强了中小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记 者: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一件事让你记忆深刻?

       彭 毅:我曾带领一群中学生前往铜鼓的秋收起义纪念馆进行研学,其中一位学生患有轻度抑郁,在整个研学过程中情绪低迷。这名学生在向我倾诉自己的苦恼后,在研学过程中我尽我所能地去开导她。我问她:“你知道秋收起义的故事吗?那一段历史是充满坎坷和困难的,但那个时候的先辈们没有选择放弃,他们始终坚韧不拔,始终坚信未来会更好。我们现在也不能对生活失去信心,因为生命中的低谷期总会过去,未来一定会充满希望。”研学结束后,我主动与该学生的班主任进行沟通,确保她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心。最后,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该学生走出了低谷期,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记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同的体验。那对于你而言,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彭  :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他们的纯真和好奇心让我感到无比感动,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作为一名退伍复学的大学生,我从军旅生活中汲取了坚韧和毅力,这些特质在教育工作中也派上了用场。每一次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每一次鼓励他们迈出自己的第一步,都是一次成长和收获。


 

记  :今年暑期夏令营爱国教育活动结束,你最想要表达什么?

彭  :最后,我要感谢夏令营的组织者和所有参与的孩子们,让我有机会在这个特殊的夏天里,实现了自己的一份心愿。退伍复学虽然不易,但我愿意用自己的所学所能,为社会贡献力量。这次夏令营经历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爱国主义的内涵,也让我更加感恩成长的机会。

 

通过这次经历,我明白了,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只有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才能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我将继续努力,用自己的所学和所能,为祖国的未来贡献更多的力量。这是我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一名退伍复学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对我们美丽祖国的一份深切的情感表达。

 



         

编辑:燕    齐             

审核:朱向华、徐天兰

 



 

版权所有: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投递邮箱: mkszyxybgs@163.com
通讯地址:宜春市学府路576号宜春学院人文楼 邮政邮编:336000
联系电话:0795-3201590 传真:0795-320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