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探寻红色足迹,共谱育人新曲②——红色名村成长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学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 2025-11-09  

(本站讯 24级思政2班舒敏贤报道)为建好用好“大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2025年11月8日,由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红色名村成长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学”在“七彩侨乡”——上高县敖山镇洋林村顺利开展。来自宜春学院、上高五中及洋林村的30余名大中小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围绕“民族团结铸魂、归侨记忆扎根、振兴实践赋能”主题,共同开启了一场跨学段、沉浸式的思政实践之旅。

 


作为活动承办与执行的核心力量,“红色名村成长记”团队创新采用混合编组模式,将全体学生分为思政微课宣讲、民俗文化学习、挖掘村落故事三个研学小组,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洋林村的特色地标中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与思政专业学生首先为中小学生带来一堂生动的微课,聚焦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与民族团结,将抽象理论与现实实践紧密结合。随后,一场“角色互换”的实践活动将氛围推向高潮——本村小学生自信化身“小导游”,带领大中学生走进村史馆,用质朴乡音娓娓讲述老照片、归侨信物与民族服饰背后的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为大学生哥哥姐姐讲解,让我对家乡的文化更自豪了!”洋林村小学五年级学生陈晓阳兴奋地说。这一创新环节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实现了文化的代际传递与跨学段学生的双向激发。

与此同时,民俗文化学习小队迎来了充满欢声笑语的体验环节。在当地竹竿舞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大中小学生手拉手,随着节拍跳跃、穿梭。苗族竹竿舞的韵律不仅增进了学生的协调能力,更在欢声笑语中打破了年龄与学段的界限。

 


“刚开始有点害羞,但拉着小伙伴的手一起跳的时候,感觉我们真的是一家人。”同学们纷纷表示。这场别开生面的民俗体验,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挖掘村落故事小队的行程则是一次深度的村情探访。在洋林村党支部书记张胜德的带领下,队员们漫步于七彩民族广场、归侨长廊和傣族泼水广场,边走边听、边看边问。张书记动情地讲述了洋林村作为多民族归侨聚居地的迁徙历史、民族文化交融历程,以及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扶持下的发展变迁。

 


“村里正积极发展直播助农等新业态,试点种植的蓝莓、太秋脆柿等特色农产品前景广阔,未来将推广给更多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张胜德向队员们介绍。这些真实的振兴故事,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到了党的关怀与乡村振兴的强大活力。

“红色名村成长记”项目自启动以来,持续探索依托地方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开展实践育人的有效路径。2022年以来,已在袁州区社树村、铜鼓县石桥村、宜丰县黄沙村、州区小洞村等乡村开展研学活动,项目已初步形成“阶梯式、融合型、模块化、协同性”的一体化实践育人模式。

 


在黄沙村,红歌传唱在村落实景中录制《黄沙大捷》歌曲视频;电商助力小组开展直播助农,一个多小时即为盆景养殖基地带货近万元;农业科普小组深入田间解析土壤特性;古树勘护小组围绕百年古树开展“环抱测量”“绘画接力”等活动,在红色基因传承的基础上多维度融入多彩思政教育元素

 


在小洞村,全国模范教师陈江山现场讲授“孝道三则”,退休干部黄光荣深情讲述黄任祥烈士的革命事迹;农学科普小组普及农耕知识,组织插秧体验;定向越野小实地测量、集体研讨设计越野路线并亲身检验路线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故事采风小组深入村民中采集革命年代流传下来的用中药材传递情报的故事……这些活动构建起“五讲五育五爱”课程体系,实现“红色文化协同育人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闭环效应。

 


“红色名村成长记”项目将继续深化“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模式的探索,依托地方优质思政教育资源,打造更多“一村一品”特色思政教育课程模块,让一体化实践育人项目在宜春大地上生根发芽,为培养时代新人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


图文一审:李婷

图文二审:代祥

图文三审:李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