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3级思政1班敖宇菲报道)11月8日,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红色名村成长记”为主题,组织师生赴上高县洋林村、上高会战旧址,开展一场集红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与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主题团日活动。团员们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脉络,在交流中传递理想信仰,让红色基因在实景课堂中代代相传。

上午,团员们抵达上高县洋林村——这个聚居着七种少数民族归国华侨的特色村落,开启了红色文化探寻之旅。活动伊始,两位青年团员崔娜娜和袁紫萱分别带来《红色名村为什么这样红》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两场思政微课,向现场大中小学学生传递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活动现场,当地小学生、中学生与我院青年团员结伴走进村史馆,在一件件老物件、一幅幅旧照片前驻足聆听,共同探寻村落的发展变迁与红色记忆,随后大家纷纷在留言板上写下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字里行间满是对民族团结的祝福。师生还与村里的小朋友们手拉手跳起欢快的竹竿舞,清脆的竹竿敲击声与欢声笑语交织,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随后,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大家沿着村落巷道穿行,聆听华侨先辈扎根故土、建设家园的奋斗故事,感受不同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独特魅力,深刻体会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在乡村发展中的生动实践。


下午,团员们前往上高会战旧址,在讲解员的细致解说与郭欣博士的深度解读中,重温那段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郭欣博士以“‘国民党’县长的红色使命——中共地下党员黄贤度在上高会战中的贡献”为题讲授思政课,通过详实的史料、细腻的叙事,还原了中共地下党员黄贤度在特殊历史时期,以“国民党”县长身份为掩护,为上高会战的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让大家对隐蔽战线工作者的忠诚与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次活动将红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与思政实践深度融合,既让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团员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感悟思政魅力,也搭建了大中小学生交流互动的桥梁,推动红色文化在不同年龄段群体中有效传递。参与团员表示,将把此次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
图文一审:黄家驹
图文二审:代 祥
图文三审:李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