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筑梦·生声】李安琪:以勤勉为帆,在思政沃土中追寻理想之光

  发布时间: 2025-10-26  

(本站讯 23级思政1班李安琪、25级思政班刘雨欣报道)李安琪,女,中共预备党员,江西吉安人,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现任班级学习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席团成员曾任校学生会学术科创部部门负责人,马院记者站站长,思鸣辩论队辩论理事。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一等、二等奖学金。

自入校以来,李安琪同学积极参学校各项活动,荣获优秀共青团员军训“先进个人”“行止杯”新生辩论赛“最佳辩手”“沁湖杯”辩论赛“最佳辩手”等荣誉,获得第十三届华文杯师范技能大赛全国二等奖第六届教师基本功大赛校级全能奖一等奖微团课比赛院级一等奖等奖项。她不仅积极参与组织迎新晚会、师范技能大赛、挑战杯等集体活动和竞赛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校内宜春市市区的志愿者活动,不断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长。

 


 


Q:能否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除了“优秀学生”这个标签,你希望别人怎么认识你?

A: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足够优秀的学生,因为金子会发光,但是马院其实到处都是金子,而我只是蹭了大家的光芒,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得以成长的。如果用一句话,让别人认识我,比起“优秀”,更希望大家觉得我是个“能一起唠、能搭把手的人”。

 

Q: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必不会少,当面对一个复杂难懂的科目或知识点时,你会怎样去攻克它?

A:遇到特别难啃的知识点,我第一个步骤可能是承认它确实很难,让自己别那么焦虑。

然后我会试着回到这个理论最初要解决的那个真问题是什么,把它当成一个故事来理解脉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脸皮厚一点,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很多时候就是别人一两句点拨就豁然开朗了。

 

Q:在学习或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遇到过瓶颈或低谷期? 在那些时刻,支撑你持续努力、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A:其实撑过来全靠“俩小盼头”:一个是老师之前跟我说“觉得难,说明你在往上走,要是一直顺,反而没进步”,每次想放弃,就会用这句话给自己一点宽慰和缓冲的时间;另一个是给自己留小奖励,我比较爱吃,所以当我解决了一个我觉得对我来说不太容易的问题,我就会奖励自己喝瓶自己爱喝的酸奶或者去吃碗爱吃的面。

 

Q:有人说思政工作是“铸魂育人”,在这个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过程中,你感觉自己最大的收获和“被塑造”是什么?

A:最大的塑造是让我学会了“倾听和理解,而不是急于评判。以前容易觉得事情非黑即白,现在会首先去想‘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想’。思政工作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的理解和沟通,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包容、更懂得体察的人。

 

Q:对于刚刚踏入思政专业,或者对理论学习感到畏难的学弟学妹,你有什么想说的?

A:刚开始对理论知识感到抽象和理解困难是很正常的,千万别怕。试着把这些理论当成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工具,而不仅仅是需要背诵的条文。想和大家分享对我来说最有力量的一句话,也是我的老师送我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然后坦然接受一切。相信自己然后勇敢去做,因为明天的太阳会比今天的更大。”

 

在采访的最后,提到关于未来的愿景时,李安琪同学没有描绘宏大的蓝图,而是回归到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愿景。

“未来,没有要做多么宏大的事。如果可以,希望能成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她相信,践行思政精神并非要做出惊天动地之举,而是把它化入每一次真诚的交流和每一次负责任的选择里。在她看来,“能把思政的温度传递到一件件具体的事里,就是最好的实践。

李安琪同学对未来的描绘没有一句空洞的口号,她的力量蕴藏在对平凡的坚守、对困难的巧解、对他人理解的深化以及对未来笃实的期待中。她的故事向我们证明:最动人的成长,往往不是在聚光灯下的瞬间辉煌,而是在日常的思政沃土中,如春苗般静默而坚韧地向上生长,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温暖而耀眼的光彩!


图文一审:何娇

图文二审:代祥

图文三审:李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