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山沟沟里的小莫斯科” 今日“红”“绿”并进前景广 ——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赴万载 仙源开展“一线课堂”活动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1-04-17      浏览次数:104
 

(本站讯  龚海艳供稿)4月15-16日,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霞、龚海艳、韩曼曼等师生一行11人赴具有“小莫斯科”之称的湘鄂赣苏区省委省政府所在地——万载县仙源乡开展“一线课堂”实践调研活动,访红色遗迹、听革命故事,到党史故事发生地看今朝变化。

在万载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师生一行全面了解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形成、发展的斗争历史,学习了湘鄂赣苏区人民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历程,感怀了土地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纪念馆里有一枚银质印章格外引人注目,它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为“镇馆之宝”,走近这枚曾经钤于湘鄂赣苏维埃政府文告上的大红印章,依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从中彰显出来的那种气派,凛然而又神圣。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这栋建筑物坐东朝西,两栋大屋并列衔接,门前是宽阔的广场。1932年4月至1934年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其省级机关在小源(今仙源)驻扎了近两年。党在这里领导了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30余县的革命斗争,开办了学校、医院、商店、银行、报社、剧团、俱乐部和各类军用与民用工厂等。仙源成为当时湘鄂赣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小莫斯科”。目前在仙源保护完好的革命旧址、会址、旧居有36处,这些革命遗址遗迹见证了仙源为湘鄂赣革命斗争牺牲奉献的光荣历史,也记载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胜利道路的伟大实践。

在仙源乡工农红军革命烈士纪念塔前,挖掘本土红色故事工作专班成员之一曾包明老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这座塔是19

75年7月建成的,高9.9米,意思就是烈士们的牺牲精神永垂不朽。每年清明前后,我都会爬上罗家脑,祭扫革命先烈。当年,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我们小源驻扎了22个月。我的父辈们与省级机关干部、红军战士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革命情谊。”

曾包明是红军后代,一名老党员,他的二伯13岁参加红军,牺牲时不到18岁;他的堂伯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牺牲时不到30岁。曾包明老人深情回顾和追溯了革命先烈在仙源的那段硝烟弥漫的斗争历史,多次对在座的师生说:“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我们这代人耳闻目睹了发生在小源的那段革命历史,不把它们记录下来,上对不起先辈,下对不起后人。”    

     

师生们行走在仙源乡,感受最深的是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气象。修葺一新的一处处革命旧址,红五分校、红三医院、无线电台、兵工厂、被服厂等成为全国各地参观者听红色故事、学红色历史的重要场所。数十年来,仙源人民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砥砺前行,以“红”为底色打情怀牌、以“绿”为依托打生态牌。2020年,全乡完成财政收入3356万元。2020年,仙源村获批中组部命名的“中国红色美丽村庄”以及“江西省红色名村”。为发掘本土红色故事,该乡组建了由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全面总结凝练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红色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本次“一线课堂”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万载仙源之行,通过实地探访,访红色遗迹、听革命故事,到党史故事发生地看今朝变化,让师生缅怀了那段风雨如晦的峥嵘岁月、追忆了革命先烈赤诚情怀,真切感受到了红色苏区的魅力和风采、感悟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对革命老区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满信心。

据悉,为用好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切实推进江西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走深走实,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马克思主义学院策划开展系列活动,目前各项活动正在有条不紊推进。


编辑:韩曼曼

审核:朱向华

 

版权所有: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投递邮箱: mkszyxybgs@163.com
通讯地址:宜春市学府路576号宜春学院人文楼 邮政邮编:336000
联系电话:0795-3201590 传真:0795-3201590